2022年3個關於品牌創業與商業合作的大趨勢

今年第三季即將結束,感受特別深的是「創業與品牌市場」與往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,不再有人跟你說「嘿,我有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跟產品想法,希望花N年的時間做到,需要你來幫我規劃。」

取而代之的是 「規模M型化、合作輕量化、萬事品牌化」

*圖為富比士統計2011年後的台灣創業風潮,你也在裡面嗎?

![](https://miro.medium.com/max/1170/1*y71mCVvcgnYzSrZcDTRiRw.jpeg =585x368)

今天與兩位客戶聊到聚好最近的變化。第一位客戶:「顧問,你們怎麼會設計團隊都離開了?」是的,聚好從這個月起不再有內建的設計團隊,若客戶有需要則向外整合。聊起我們朝向**「Hub」的營運模式**,以及其他客戶逐漸不再需要我整合設計項目,也就懂了。另一位久違四年的客戶,則聊起他們新的商業模式,和朝向「合作輕量化」的態勢,彼此頗有共鳴。

2013年我離開國際型廣告公司,創業潮躬逢其盛,HTC正找上小勞勃道尼以「火 (H) 腿 (T) 腸 (C)」廣告,以鋪天蓋地的媒體預算曝光全球,無數台灣創業者與二代也深受鼓舞,開啟自己的品牌之路。彼時,加入一家小型設計公司,帶著國際廣告公司的思考方法,以及過往在上市公司品牌策略單位的經驗,不到幾個月,就有幾家中小企業,捧著近七位數的預算開啟合作。要知道,我當時沒有創業經驗,這些中小企業沒有任何品牌行銷的經驗,這跟廣告公司內動則 七八位數的傳播預算 情境天差地別。

過了多年,Facebook 流量紅利早已退去,幾年前盛行起的 inboundmarketing自來客行銷,強調自養名單與流量池的重要也吸睛一時,到現在平台轉移,直播與 社群電商 興起,無數的素人開始建構自有品牌,開啟了品牌世代的全新風貌。

趨勢1:規模M型化

剛說今年感受特別深,主要是公司一向靠著口碑、內容經營、SEO優化等形式來客。往年總是有不少心懷大志的創業者或二代,談論要自創品牌,內建複雜運作機制,兼具長遠藍圖規劃。今年這樣的需求瞬間「躺平」…不是創業風潮沒了,而是轉移形式,轉到已經成熟又翻了兩輪的募資平台上,許多需求這樣寫:「我司過往以代工為主,開發了一個新商品,想要上募資平台,想詢問相關服務。」這種需求下,品牌通常是「順便弄一下」。

這兩年,服務最多的反倒是已經設立已經數十年以上的老企業,創立於民國50–70年間的這些企業,根基穩固,二代多已就位階班,思考的是如何回歸公司 核心價值,縱使多元開展,也不忘本。隨著接班態勢而起的是急遽興起的 雇主品牌。在年輕世代工作價值觀丕變下,如何為公司注入心血與活力,是接班者心心念念之道。

在接班穩固佈局態勢、先求新品存活態勢的另一面,則是因社群電商興起的 微型品牌,不再講求技術研發的突破,而是找到供貨商重新包裝,又或著如上述第二個客戶,主打微網紅電商,整合從製造到代營運的「一條龍服務」。

微型品牌的另一個趨勢,就是 個人講師品牌 的形成。今天只要你有專業、添購設備、加入平台、加上能講,就可能成為講師,就算不夠有邏輯條理,還有諸如「透鏡」 等講師培訓服務可運用。

趨勢2:萬事品牌化

老企業翻新,微型與個人品牌增加,代表 人才與消費者的選擇增加,而臉書的衰落,眾多社群平台方興未艾的加入與眼球爭奪戰,也代表消費著的選擇更多,專注的時間更少,進一步加劇每個品牌在 溝通訴求的直截了當,與 視覺吸睛呈現 的要求,才能在百家爭鳴中,有一絲絲博取注意的機會。

科技的急速發展 是另一個加速品牌化的助力,並非人人皆是愛因斯坦,瞬間通透新科技的威力。但每個新興科技與技術整合,都需要投資人的活水挹注,如何短時間獲取投資人興趣與關注,成了科技創業團隊的優先課題,也造就了 簡報顧問 的需求。

我很幸運在這一年來,運用品牌策略思維,協助三家 面向政府機構與投資人的客戶:包括尋求政府15年整建與維運合約的 台灣焚化廠霸主、呼應政府電動巴士自製與南向政策的 工研院電動車總成動力系統項目、面向外送市場的 電動輔助自行車項目。三者的共同點,在於綠能+科技的整合,卻與過去我們對「品牌」的認知相當不同,將他們旗下艱深難懂的技術進行歸納整合、重新賦予價值包裝,甚至衍伸新的 商業模式 可行性,都是這類型專案最有趣之處。

趨勢3:合作輕量化

在整個市場都因科技、疫情、通膨、戰爭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而加劇變化下,除了大企業有足夠的彈藥庫金援整體的品牌改造,微型創業、個人品牌、投資市場,對於不確定報酬效益的資金運用,都更為保守。不再有人想拿出一大筆錢,去博弈那3–5年後不確定性的未來品牌。

回到文章開頭,這兩年,客戶的需求更回歸到「本質」,去了解自己是誰,擅長什麼,跟他人的與眾不同之處在哪裡。至於外層的包裝、創意的展現、額外的費用,若非可以得到更明確的效益,那就會延長考慮週期,甚至更多自己直接嘗試,省下成本,還多了學習空間。

我很幸運,在創業的第三年,就找到自己的 MVP (最小可行性產品),不追求表面的簽約價格,而是在客戶可負擔的能力範圍下,精簡不必要的流程與產出,讓彼此的合作都在滿意水準之上。我認為,這也是走過創業幾年會遇到「死亡漩渦」的關鍵因素。

隨時保持 對市場的敏銳嗅覺,保持 開放彈性的運作模式,是創業可持續的關鍵因素。你認為是嗎?

關於 價值塑造師 Francis

以顧問和教育為志業的創業家,MARKiT 聚好策略顧問 創辦人。20年職涯歷練過上市公司集團品牌策略規劃、新創事業單位行銷公關、與國際型廣告公司業務總監等職務,橫跨品牌、行銷、數位、業務、客戶經營等領域。現以「為台灣人說出好故事」為宗旨,協助從1到10,000人的各規模企業與組織,發掘核心價值、創造差異定位、設立願景藍圖、並說出好故事,走出各自專屬並聚焦的品牌之路。

FB 追蹤 價值塑造師 Francis,獲得更多品牌經營的洞察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rancis.the.storyteller

更多觀點

品牌顧問解決方案

G.R.E.A.T. 心法 打造與眾不同的永續品牌故事

2023年初,遠雄集團公佈了新官網,正式宣示「NEX Community 未來共生」的永續主軸。這是台灣第一家上市企業,以 G.R.E.A.T. 架構發展出的清晰永續願景。

品牌顧問解決方案

價值千萬的 (品牌行銷) 策略思考課

這套思考為不少新創團隊精準定位,建立了千萬到億的營收成果。也帶領高階經理人以及企業老闆,思考數十億以上事業的價值定位,強化2B/2C/2G/2V的吸引力。

品牌顧問解決方案

品牌經營與架構思考:成長事業必修整理術

這篇我們來談談另外一層的觀點:企業什麼時候,需要第二個以上的品牌?又該如何思考規劃方式?也就是「品牌架構」如何做?

品牌顧問解決方案

建立雇主品牌,3步驟達到,A.C.T. 策略是什麼?

企業要永續,「人」永遠是關鍵,雇主品牌是短期吸才與中長期留才的關鍵。從品牌理念、企業價值概念、員工體驗出發的ACT策略,讓好人才成為品牌最佳骨幹。